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崤渑人物 > 传记人物

河洛真儒张信民

发布时间:2008-08-22 点击量:6989 来源:原创

    明崇祯六年(1633)冬十月二十日,是渑池乡宦张信民安葬的日子。这一天,北风凄厉、日色无光,十数里长的道路上,缓缓行进着一支三千余人的送葬队伍。在送葬的人流中,有不远千里而来的学者、儒士,就连县城的士农工商也皆来送葬,以至“邑为罢市”,街巷一空,哀声震天。这个葬仪,何以会牵动这么多人为之送葬呢?
少有奇志 学经传道
  张信民,字孚若,号抱初,晚号洗心居士,河南渑池人,是继“明初理学之冠”——曹端之后,渑池又一著名的理学家。
  张信民,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二月初九,是南宋抗金名将张玘的后裔,“生而端颖,不类常儿”,“二岁即能读,三岁能书,五岁能文字”,“十岁通性理之书,二十年订反切之法”。他年幼时就以曹月川(曹端)为楷模,立志圣贤之道。隆庆四年(1570),考中秀才,入县学攻读。18岁和曹端六世孙曹营之女结为夫妻,伉俪相得。25岁时,他负笈投奔新安大儒孟化鲤门下学习儒学经典。两年后,在渑池主持讲会,从学者甚众,他“陶铸后学,反复忘倦”。孟化鲤至马岭观学后,感叹道:“吾道西矣!”就留言数日,和张共同讲学。
其时,张信民已名闻河洛,河南巡抚吴公特聘他到汴(今开封市)整理程、邵理学著作。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张信民入选“贡生”,次年廷试“天下第一”、“声誉蜚腾”。
化行两邑 政绩卓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张信民捧檄入京,经吏部铨选,以“人才”擢关中陇西知县。莅任之初,即访民疾苦。立“兴利”、革弊”二匦于县署仪门,以详察地方利弊。
当熟知当地情况后,他马上铲除了危害百姓的地方豪绅,优抚百姓;其次是兴修水利。陇西号为“天水”,自古贫水,他带领百姓挖渠十数里,从县郊阔羊河引水入城,供民饮用、灌溉,并设水老负责管理;三是兴办学校,建立社学,亲为“选师敷教”,每月数次至先天书院讲学,刊《洛西三先生要言》,启迪民智。由于张信民不避权贵,遂被诬贬滴为陕西按察司任检校官(司检校文书、案牍的低级官员)。他恰然赴任,和关中理学家冯少墟在关中书院联袂讲学,日夜不懈。
  一年后,冤情昭明,张信民升任山西大同府怀仁县知县。他到任后,看到民流地荒,就减役免赋,布告乡里,给百姓耕牛、种子,招抚流民一千八百多户,开垦荒地一千五百余顷。士民安顿后,他开始致力教育,建明善书院以供受教,使怀仁很快“四境乐利,百姓雍雍”。又刊刻《四礼述解》等书,弘扬理学。“土俗民风,靠然改观”。此前,怀仁六十年无科第,张信民复兴教育后,竟出现“一榜双魁”(郭光复《理学张抱初先生传》)。
张信民事父母极孝。因父患病,他十数次告休,百姓争留,只得挂冠封印,解甲归田。怀仁百姓“扳辕卧道”以留,建生祠崇敬。归途父亡,他一夜“鬓发如银”,“扶榇而归”。回渑池数月,母又病终。此前,山西巡抚涂镜源,曾上疏吏部,推荐张信民,“以期大用”。守丧三载后,张信民厌倦官场生活,“高卧东山,不复用世之想”,从此专心理学研究。
归卧东山 讲经课徒
  张信民回到混池后过着“亦隐亦讲”的教学生活。他在张马岭建闇修堂以供讲学,已俨然大家。晋、陕二省及河南汝、颍、睢阳之士“云涌川至”,闇修堂狭,几不能容,他又建“正学会所”,登坛讲学,“环视门墙,弟子数千人”,可见从学之盛况。
但张信民仍以“学之不讲为忧”,于是大行集会结社,西与王以悟联会于陕州甘棠书院,东与吕维祺联会于新安芝泉书院,又在洛阳和理学家张见室联会,会况空前。巡按豫、陕、晋等地的侍御史李日宣又请他主讲渑池韶阳会。张信民反对奢靡,复立“脱粟会”,李日宣过渑商学,“恨相见之晚”,将《脱粟会语》刊行,并上疏荐贤,表正学会所为正学书院。其时张信民名声大振,涌池的上官捷科(后中进士)、宜阳的冯奋庸(理学家)、垣曲的王世封(著名学者)、绛州的辛全等,皆从学,一时人才济济。他还团结河洛名士吕维祺、王以悟、张泰宇、王文苑、许松麓等大会于正学书院,研经商学。
天启元年(1621),他成立了“真率会”,建景远山堂于小东山巅,以课多士,并大会于新安川上书院等。时魏忠贤当朝,学遭厉禁,乃“杜门玩易”。崇祯初,魏党倒台,张信民名扬京师,巡抚吴鹿友、运使李缉敬交相荐举,请他主讲“洛社”,以至“观者万人,仰如山斗”,“闻者莫不悦服”,称他“洛社真儒”。乃至他逝世前已届古稀之年,仍在讲经论道。
理学之道 颇多真知
  张信民除短短七八年为宦外,几乎都在全力讲学,其著述有:《洛西三先生要言》、《理学汇粹》、《洗心录》等。其成就大端如下:
①倡明理学、崇正辟邪。张信民7岁时即遵曹端为程范,立德、立功、立言,专习儒业,以陆王“心学”为主,兼容程朱理学,取其合理成分。而对社会弊端、民间陋习,着力批判,使民智得以启迪,归于理学道统。
②明道淑人,毕生为之。中国理学以教化为目的,心学乃是讲究主观精神与客观事物的合一,追求“诚”、“善”、“乐”的境界。张信民深悟此理。他在陇西、怀仁为官,在渑池讲学,都致力于“至道”、“真传”,以至“英才类聚”。他说:“学以正为宗,远超寂灭虚无之教;道以中为至,近在饮食日用之常”。又说:“常自惺惺便是功夫”,“苦而不乐何以为学”(《张抱初年谱》)。他一生以“尽性达夭”、“诚身明善”为宗旨。他早年号“抱初”,晚年自号“洗心居士”,乃是认为“人心至初,本然至诚、至敬、至明,与天地圣贤之心,愿无间隔,第为物欲习染……以至渐昏渐坏……学者苟能洗涤此心,以复其初,则与天地圣贤之心相会,而后见于处事接物,发于文章功业,自有不同乎人矣”。他有这种独善其身、加强道德修养的精神,才使其对理学做出巨大的贡献。直至临终,仍赋诗明志,孜孜理学至境。
③穷理尽性,格物致知。张信民重视心理体验,讲求知行合一。他将求学分为三层境界:“穷理”、“尽性”、“至命”,并且认为这三层境界为一体,密不可分。他的致知,则是“致良知”,“良知是孩知敬孺慕的一点心肠”,“故讲学为吃紧功夫”。他说:“守心之法在守理”,“良知活泼是源头”,追求“中庸”的真谛。他将“慎独”二字解为“学道”,可见其志趣所在。他说:“人欲须从天理,天理中即有人欲”,这种将天理和人欲统一的辩证观点,是可取的。但是,他对“理”、“气”、“性”的解释,也有当时理学界的普遍困惑:“天命为人生之理,无气则理将安附,气在其中……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则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这是其局限之处。
  明崇祯六年(1633)五月二十八日,一代名儒张信民“端坐而逝”走完了他毕生追求的悟道之路,享年72岁。他用生命之烛照亮了后人研究理学的道路,他对河洛文化乃至中国哲学的卓越贡献将永为后人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