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坚持革命 百折不挠 ——记渑池抗日民主县政府副县长张君英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1525 来源:原创

张君英(1912—1945),又名君膺、均英,乳名石柱,学名华福,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昔东县县长、渑池县副县长等职。1945年在“豫西事变”中壮烈牺牲。

思想进步 投身革命

张君英生于河南省荥阳县须水镇水牛张村。7岁时父母双亡,和大伯父张玉林生活。张玉林曾任过国民党汤阴、蓝田县县长,因对当时官场不满,辞官回乡教书,宣传新文化。张君英跟随其读书,深受其开明思想影响。

张君英自幼聪明好学,1931年春考入开封第二师范学校,同时又作为旁听生到河南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经常向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张君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尉氏中学任国文教师。

1936年春,张君英由登封进步人士李仲敏(后任渑池县委书记)介绍,到登封县立师范任历史教师。任教期间,他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彻于教学之中,还在校内秘密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登封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了思想准备。后来,登封县立师范的许多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地下工作 虎口脱险

1936年秋,位于周口的商水、淮阳两县联立中学校长李典则,聘请张君英任学校国文教员。任教期间,张君英带领学生上街演抗日剧目,大唱抗日歌曲,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张君英的革命活动被国民党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党部书记马道本发觉,他立即向河南省绥靖公署密报。绥署电令驻周口特派员周济武:“会同当地警察局逮捕张君英,镣解绥署”。同年11月下旬,周济武将李典则叫到他的住室,告知逮捕张君英的密令,李典则灵机一动,施了一招“缓兵之计”,他对周济武说:“周口就这一所中学,如果在这里逮人,人们知道学校里有共产党,谁还敢送孩子到联中上学,这样联中不就垮台了吗?张君英是荥阳人,学校很快就要放假,他回家必然路过漯河,如在漯河逮捕他,周口群众就不会知道这件事,学校也不会受到影响。”

周济武听了李典则的话,决定在漯河逮捕张君英。李典则回到学校,马上找到张君英,让他迅速离校,并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走漯河。张君英当即离校,绕道经开封、郑州回到老家,隐蔽起来,幸免于难。

百折不挠 坚持抗战

1937年2月26日,张君英受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委派,离开妻子与刚出生26天的儿子晋生,到山西省沁县进行革命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牺盟会会员、建立区级牺盟会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君英再次受牺盟会派遣,以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到河南沁阳县,建立县、区两级牺盟会机构。

1940年秋,张君英被派到山西省昔东县(晋东解放区,后改为昔阳县)任县长。此时,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昔阳县东部的皋落地区物资匮乏,战斗频繁,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但是张君英抱着共产主义信念,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在那里坚持抗日斗争。据当时与张君英一起工作的赵顺义(新中国成立后任郑州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回忆:“当时,张君英是骑一匹红马去昔阳县上任的。县政府驻在皋落农村,张君英到任当天夜里,我军便和日本鬼子相遇,双方混打起来,打到天亮,日本鬼子被打跑了,我们这才发现张君英的马丢了,县政府的印也不见了,后来好不容易在荒野里把印找了回来。”由于形势多变,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县政府办公地点也不固定,有时一天改变数次。一天黎明,张君英在皋落县政府办公处被敌人包围,机智指挥作战,结果除两名同志挂彩外,大家都安全突围。张君英平日里待人诚恳,处事敏捷,身先士卒,吃苦在先,晚上经常让同志们休息,自己站岗放哨。

张君英虽然出身富家子弟,又是县长,但却能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一次,张君英生了病,发高烧难以进食,秘书安排炊事员给张君英做面条,张君英不让,坚持与大家一起吃小米饭。为方便晚间办公,按规定县长每月有5斤特供煤油,张君英从不多用。赵顺义曾说:“当时我是昔东县政府教育科长,与张君英县长在一起办公,晚上同用一个马灯看书,他教我学了不少知识,对我帮助很大!”

1942年春,张君英奉命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又参加了整风运动。

挺进豫西 解放渑池

1944年5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豫西大片国土沦丧。为拯救中原民众,钳制日军西进,中国共产党决定派军队和河南籍地方干部南下,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11月7日,张君英随河南省党委副书记、河南军区副政委刘子久从延安出发经山西南下,于12月下旬渡过黄河,到达豫西地区。

1945年1月中旬,八路军第一次解放了渑池县,收编了地方团队上官子平部,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七旅,由上官子平任旅长兼渑池县长,王舟平任独立旅政委兼中共渑池县委书记。张君英任副县长,主持渑池县政府工作。张君英在渑池县工作期间,大力发动群众,搞倒地运动。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动用公物。他的手枪也是光溜溜的不用布包,后来经县委副书记陈冰之多次劝说,张君英才到县政府财务科拿布将枪包上。当时,渑池县政府驻在上官庄村,张君英经常深入农家,了解群众疾苦。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张君英觉察到上官子平有些不正常,有叛变的迹象,他向地委汇报了相关情况,还积极做了应变的准备。他请求公安处发十几支枪,积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意外发生。他还找到八路军洛阳情报处处长张自强,通报渑池县的情况,并要求支援枪支。当时张自强手中无枪,次日准备给张君英送去,可是当晚就发生了上官子平叛乱。

豫西事变 慷慨就义

1945年农历四月十五晚上,已经十点钟了,张君英还在渑池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南场给群众开会。他对群众们说:“近来情况不正常,夜里如有枪响,你们就在屋子里不要出门”。散会后,张君英回到住室,点上油灯,由一名警卫陪着办公。一个小时后,上官子平部就发动了叛乱。叛匪首先包围了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突袭了县政府,看到张君英正在屋里办公,他们对着窗子向屋里开枪,张君英和警卫员在屋内开枪还击。终因寡不敌众,与警卫员一起壮烈牺牲。张君英年仅32岁。

事变发生后,上官庄村的群众万分悲痛,对叛匪恨之入骨。他们擦干眼泪,自发地将同志们的遗体盛殓。据上官庄村村民讲:“当时,上官庄村东边有一条深沟,沟半坡有个窑洞,群众在那里停放了7口寿棺,张君英烈士的遗体就在一口棺材中。”之后,叛匪曾在上官庄村搜寻张君英等烈士的遗体,企图毁尸灭迹,但由于上官庄村的群众推说不知,叛匪终未得逞。

1950年,渑池县镇压反革命时,将杀害张君英烈士的一些叛匪处决。1950年春,渑池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将张君英烈士遗骨安葬于渑池县烈士陵园,并竖墓碑纪念。2008年4月,中共渑池县委、渑池县人民政府重新为张君英烈士立了一尊高2米、宽0.8米的墓碑,碑上用魏碑书写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前渑池县长张君英纪事碑”。

参考资料:《川汇文史资料》《三门峡名人》《渑池县志》等

撰稿: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