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白衣战士 开国将军 ——毕生奋战在部队卫生战线的老红军张汝光少将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1730 来源:原创

张汝光(1914—2000),原名张汝秀,河南省渑池县荆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苏区红色医院附属医院第二所所长兼主治医生、军委直属卫生科科长、红三十二军卫生部部长、八路军一二〇师卫生部医务主任、晋绥边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医务主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卫生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0年3月28日因病逝世于北京。

红军医疗当先锋

张汝光1914年2月出生于渑池县西区荆村(今属张村镇)。8岁开始读书,当时豫西农村收成不好,连年兵灾,至14岁停学。其兄张汝谦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文书,1929年3月由张汝谦介绍张汝光到冯军孙连仲部任书记员。1930年10月,张汝光任第二十六路军第九师二十七团看护。1931年6月,随军抵达江西苏区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7月,张汝光随军在兴国县投诚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一方面军第三军九师军医处任看护。找到正确道路后,张汝光努力工作,成了军医处的优秀分子。

1932年1月,张汝光在兴国参加了中央红军军医学校第一期学习班,他努力学习,追求进步,以朱德所讲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合格红色军医”为学习目标,每次考试均在前三名,被发展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33年4月毕业考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被留校工作任助教。后调红军总卫生部任医生。之后,调江西瑞金中央红色医院当医生。1933年,张汝光参加了组建卫生学校附属医院二所,后任所长兼主治医生。他在抓好部队医务整体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工作细节问题。从1931年到1934年,张汝光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3至5次反“围剿”斗争中的伤病员救治工作。

护航漫漫长征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准备进行战略转移。时任红星医院第三所所长的张汝光,按照总卫生部指示,到附近几个医院挑选了120名年轻力壮的男医务护理人员,用白铁皮制作了10副制的轻便药箱担子,并准备了供100名伤病员3个月用的药品器材。10月13日晚,张汝光带领100余名工作人员和60名伤病员集中待命。14日晚7时出发夜行军,15日天亮时队伍到达于都西南。三天后,张汝光带队渡过于都河,秘密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长征初期行军途中,为保证防止有人掉队,张汝光就走在队尾照顾伤病员,这样一直到广西。他带领红军医护人员,抬着重伤员、挑着沉重的药箱,随军转战千山万水,利用战斗间隙医伤治病(主要是疟疾、疥疮、溃疡和伤寒等四种病),边行军、边治病、边学习。在恶劣的环境中,挽救了无数官兵生命,为万里长征“护航”。长征途中,张汝光同时负责红军总部干部休养工作。1935年红军过草地时,水源大多有毒,情况不明就不能直接饮用。于是找到水源,要凭肉眼和经验判断水质,再靠人亲口尝试。张汝光、孙仪之两位医生,其中一个尝试,另一个做抢救准备。先品一小口,过一小会,没有不适,再喝一大碗,两小时后身体仍无反应,水质才算合格,然后组织部队领水,严禁饮用其他水。8月30日,军委纵队经过一周的行军,终于走出了几百公里的茫茫大草地。1935年6月,张汝光调任红军总司令部卫生所所长,1936年任军委直属卫生科科长。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调任红32军卫生部部长。11月,张汝光率领医护人员参加了甘肃环县山城堡战斗的卫生医疗工作。1937年春夏之间,红军部队暴发流感,张汝光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治疗的同时,又开展卫生运动,既保护了部队战斗力,又提高了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抗倭戎马中成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张汝光随军到山西,编入八路军一二○师,任军医处医务主任。在晋西北的五寨、岢岚一带工作,创办医院,救治伤员。后随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籍医生白求恩,边工作边学习,这一段时间对张汝光影响极深。1938年12月,又和白求恩随部队开到冀中地区战斗,针对平原地区游击战地救护工作特点,张汝光采取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伤员救治工作。他在同白求恩大夫一起进行战地救护时,协助制作了被命名为“卢沟桥”的手术医疗用品驮架。用三四头牲口,就能载完为百名伤员做手术的全套医疗设备,提高了战地救治效率。1939年后,张汝光率领医疗队在冀中和晋北一带先后参加陈庄、平西、反击山西叛军等战役,在反扫荡战斗中还参与了伤员救治和收容工作。1941年参加了晋绥边区党校学习。1942年9月任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医务主任。10月参加了整风高干班学习。1944年,担负黄河以东晋绥军区首长和直属队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在蔡家崖建立了初步分科的医疗门诊部,探索用现代化医疗模式进行医院管理。期间,在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帮助下,组建了3个中西医联合诊所,并兴办了1所民众医院。

东北转战凭智谋

1945年8月15日,张汝光率30多名卫生工作干部到达沈阳,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卫生部并任副部长。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卫生部部长。2月,在辽宁法库县的秀水河子战斗时,正值数九寒天,气温降至零下二三十度,张汝光动员和组织群众,解决了几百名伤员的食宿问题。后又动员、组织留用的日本战俘中的医护人员和地方医护人员一起工作,开创了医疗救治工作的新局面。5月,组织了辽西卫生部,在阜新、法库、辽西建立部队医院3个。先后任辽西军区卫生部部长、嫩江军区卫生部部长,领导了四平保卫战的伤员救治收容工作。1948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西线卫生部部长,10月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医疗保障工作。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锦州战斗结束后,大批伤员涌来,救治困难,张汝光首先提出了“村村设医院,家家作病房,人人当看护”的救治措施。短短几天中,除急需手术的重伤员留在医院治疗外,前方送下来的大批伤员分类后送后方医院,上万名伤病员都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安置和救治。

1949年6月,张汝光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衡宝战役(又称中南战役)中的卫生医疗组织领导工作。

远购药品立奇功

1949年解放军四野部队挥师南下,渡长江前后,因水土不服,各种疾病在大军中肆虐。其中,痢疾、疟疾、胃肠炎等三种疾病患病率高达50%左右,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疫病蔓延,部队大量减员。四野拿出全部家底共5000多两黄金,由卫生部抽调14人组成购药小组,由卫生部副部长张汝光带领,通过国民党军重重关卡,前往上海购药。张汝光等人把黄金用麻袋分装,捆成背包背在身上。7月28日晨,购药小组化装成旅客,踏上汉口码头的“江陵号”客轮,船上有数百名旅客,有一支解放军连队护送。购药小组将背包放到舱位床铺底下,轮流看守。但张汝光发现:客船超重,行驶缓慢,加上船上百姓众多,如发生意外极难安全撤离。为此,张汝光派组员何曼秋等找到一块破竹床和两块上下船用的跳板,用绑腿做成筏子,随时准备乘筏子转移。船到黄石,发现了敌机,张汝光决定让船只改为昼宿夜行。第二天凌晨,船只靠近十二圩码头时,敌机再来袭击,乘客先恐后地涌向甲板。危急时刻,张汝光机智勇敢,冷静指挥疏散乘客,用高射机枪对空射击,敌机不敢低飞袭击,灰溜溜地飞走了。船只暂时脱险。张汝光马上召集购药小组说:“事不宜迟,必须赶紧离开船只!”决定坐火车走陆路。购药小组乘坐两条小渔船,黄昏时到了江苏镇江。购了火车票,于当晚9点多抵达上海。7月30日,在上海无意中看到报纸新闻:头天晚上“江陵号”航行到镇江时被炮弹击沉,全船乘客罹难!真是惊险,一个果断的决定,不仅救了大家性命,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任务的完成。7月31日,市长陈毅接见了购药小组,立即安排黄金兑换钱币,让市卫生局,协助购药小组连夜布置工作,前前后后跑了全市区十多个仓库,联系十多家供货商,半个月时间药品备齐。购药小组将药品装箱打包,陆续通过水路和陆路发运汉口。8月13日,小组成员全部返回汉口。往返近4000华里,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波三折的购药任务。药品下发部队,很快控制疫病。大军又恢复战力,开赴南方,投入了全国解放的新战斗。

卫生事业费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张汝光奉命组建武汉陆军医院,历任中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任武汉陆军医院院长、中南军区卫生部部长等职。1952年,张汝光率中国卫生代表团赴前苏联进行了半年多的考察,推动我军的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1953年,张汝光任广州军区卫生部党委书记、部长。1955年10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期间,组织卫生后勤演习,组建了卫生装备研究所。1957年10月至1960年,在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6年3月张汝光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中,张汝光遭受了林彪集团的迫害,被诬为推行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1966年10月后被停止工作。一度下放河南灵宝煤矿劳动。1970年9月,被降职为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73年,张汝光恢复了工作,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间,还兼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长。张汝光平生组织观念强、工作雷厉风行,1979年8月,总后勤部为张汝光彻底平反后,他积极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整顿了全军军医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健全部队各项卫生医疗规章制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部队医学工作。他还率领解放军军事医学代表团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考察访问,借鉴外国军医医疗卫生和科技装备工作经验。1982年12月张汝光离休,离开一线岗位,但仍兼任全国爱卫会委员、全军科技装备组副组长、全军保健组副组长等职务,继续为部队和地方的卫生事业工作。

1955年10月,张汝光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主持编写的医学专著有:《医院护理技术管理》《军队医院管理》《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史略》《医院工作十二条》等,撰写《锦州战役中伤员就地收治的做法和体会》《平津战役卫勤保障基本情况》《未来反侵略战争卫生勤务工作的几个问题》等学术和回忆文章,对加强部队医疗卫生工作的正规化、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身后荣光慰平生

2000年3月28日,张汝光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按照其生前遗愿,遗体捐献给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毫无保留地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张汝光的夫人何曼秋(1919—2014),四川江油人,1935年参加红军,和张汝光并肩战斗在部队卫生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军职顾问等职。2014年9月5日逝世。

丹心昭日月,风范励后人。2010年3月28日,在张汝光将军的家乡渑池,在县烈士陵园举行了将军骨灰安放暨铜像揭幕仪式(将军铜像由西安美术学院铸造),县四大班子领导、驻军代表、少先队代表、将军家属等近千人参加了仪式。2015年3月28日,纪念张汝光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渑池县尚德小学举行。当天还在渑池县烈士陵园举行了张汝光夫人何曼秋的安灵仪式。张汝光将军夫妇这对老红军永远安息在仰韶大地,他们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民族的解放与复兴,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为人民军队的后勤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张汝光将军的革命生涯深深影响着他的家庭。将军无私贡献,他五个子女中,二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是抱养的革命后代。五个子女成长后,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工作。将军的妹妹张汝梅,毕业于济南女子师范学院,1938年到延安红军卫生学校学习。她与林春芳同是红军卫校第十四期的学员。两人结婚后,被分配到部队医院,长期从事我军医疗工作。张汝梅二女儿林朝胜也继承了父辈职业,当了军医。

参考资料:《渑池县志》(2006版)、张汝光自传等。

撰稿:杜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