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保卫毛主席 ——记勇敢坚毅、身经百战的渑池籍老红军王麟趾
发布时间:2021-02-20 点击量:1836 来源:原创
王麟趾(1909—1973),渑池县南昌村人(今属天池镇)。1928年参加红军,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了长征锻炼,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6年转业回乡务农,1973年10月因病去世。
幼年凄苦 被迫流浪
王麟趾,又名王麟芝,乳名趾娃,生于渑池县南昌村,父母务农,其家是村里的老户。在兄妹六人中,王麟趾排行老大。由于少年时家境贫穷,他基本没有读过书。少年时,时局混乱,土匪四处抓壮丁勒索钱财。15岁的王麟趾不幸被抓,因为家里掏不出赎金被土匪割掉了半只右耳。后来,他趁看守不备,逃了出去,但从此不敢回家,一路南下流浪,乞讨度日。在流浪途中,王麟趾为了自保跟人学会一些拳脚功夫。
参加红军 保卫毛泽东
1928年,在四川流浪的王麟趾结识了一位做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地下党觉得他性格刚毅,又会功夫,就向他宣传一些革命思想。王麟趾表示愿意投身革命。在中共地下党的介绍下,王麟趾加入了红军,并随部队来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王麟趾聪明好学,很快学会了使用枪支,并且枪法精准。上级领导发现他会武功、枪法好,特别挑选他当警卫员,负责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的警卫工作。据王麟趾生前回忆,在井冈山时,他经常和毛委员一起上山砍柴,毛委员走得快,在前面砍,他们一群红小鬼就在后面“偷”,毛委员的柴永远没有他们砍得多。后来毛委员发现了,就叉着腰冲着他们一边笑一边说:“你们这群小鬼呦——”
井冈山上的生活是艰苦的。王麟趾生前曾多次提到了“三块石头”,意思是“屁股坐一块,脚下踩两块”。说的是,刚上井冈山时部队人多,没有房子住,大家休息就全靠这“三块石头”。山区经常下雨,毛委员就利用下雨天给大伙讲课,不仅讲局势、讲军事、还讲穷人闹革命的道理,大伙都喜欢听。在井冈山上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王麟趾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本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了升华,为党和人民奋斗终生的信念由此确立。
艰难的长征路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在长征初期,王麟趾继续负责毛泽东等人的警卫工作。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召开前夕,王麟趾等人被编入中央警卫营,负责中央和军委的警卫工作。会议期间,王麟趾和中央警卫营所有战士精神高度集中,不眠不休,警惕一切风吹草动,保障了会议顺利召开。
王麟趾后来回忆警卫工作时讲:“当时不知道累,不知道渴,心都提在嗓子眼,生怕一个细节注意不到,坏了大事。”王麟趾生前多次给自己的儿子们讲长征的故事。他说:“树皮和草根不算难吃的,我曾吃掉了自己的皮带、棉衣露出的破絮”“爬雪山时太危险了,很多战友和马匹都掉到雪山下面,瞬间就被大雪盖住,没有办法营救”“过草地时,遇到危险地带,我就和战友们稳下身子,手拉手缓慢行走。有一次我在前面走,突然想跟后面的战友问句话,一回头,他已陷入沼泽,再也没出来……”恶劣到极致的环境没有动摇摧垮王麟趾,反而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抗大学习 陈毅起名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党中央将革命大本营建立在这里,一时间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心。1936年6月,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改名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建立,经组织推荐,王麟趾光荣地成为首批学员,在学校里接受了政治思想、知识及军事理论等方面的学习。1944年,王麟趾跟随陈毅南下,被编入新四军队伍,在山东、江苏一带抗击日寇。并在队伍中结识了从事宣传工作的金兰英,后来金兰英成为他的妻子。王麟趾没有大名,陈毅知道后对他说:“趾娃,你勇敢又正直,像咱中国古代一种吉祥的神兽麒麟,以后你的名字叫麟趾怎么样?”从此,王麟趾这个名字就伴随了他一生,成为他最看中的财富之一。
被捕坚贞不屈 见证上海解放
据曾和王麟趾一起生活过的杨成伩老先生回忆:王麟趾生前告诉他,有件事情是他最不愿提起的,那就是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在一次战斗中,王麟趾因伤不幸被俘。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让他交代部队的兵力和动向,他一口拒绝。敌人审不出话来,就把他关进了水牢。水牢高度很低,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铁钉,如果站直铁钉就会扎住头部;腰部以下全是水,蹲下就会窒息。王麟趾只能弯着腰忍耐。因为他身上有枪伤,在水里浸泡后不久就生了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让王麟趾难以忍受,每日只能靠回忆毛主席的教导顽强坚持。因为处境悲惨,负责牢房送饭的伙夫动了恻隐之心。一日,伙夫趁看守不备,悄悄问他:“你要跑吗”?王麟趾顾不上是不是陷阱,坚定地点了点头。伙夫出牢后对看守说他需要几个人运麦秸烧火,其中就有王麟趾。王麟趾在运了几篮麦秸后,趁看守不备绕到麦秸垛后面成功逃跑,最终辗转找到了自己的部队。
1949年5月27日,上海战役持续15天后,全面解放。王麟趾作为陈毅市长的警卫员之一,亲眼见证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后来给家乡中小学生作报告时,提到一个细节:5月28日,新上海市政府成立后第一天晚上,陈毅市长出来查看城市情况,王麟趾按捺不住胜利的喜悦,“唰”敬了个军礼,低声喊:陈市长好!陈毅拍拍他的肩膀,暗示不要声张。原来上海当时危机四伏,特务无处不在,为了安全起见,陈毅的日常起居都要做好保密工作。这件事给王麟趾很深的触动,他决心更加努力的保障首长的安全。
坚守初心 一生无悔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长期的战争岁月在王麟趾身上留下了7处枪伤、伤疤无数,身体深处留下子弹两颗(其中有一颗临近肺部引发了肺病),因此他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上级找他谈话,想让他留在北京植物园工作。王麟趾怕给国家添麻烦,婉拒了上级的好意,申请回河南老家做地方工作。1952年,王麟趾调任漯河市临颍县武装部长。因为肺病身体较差,不适宜工作,1956年,他转业回渑池务农。回到家乡后,他曾多次给县内中小学师生做报告,讲红军斗争史,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据王麟趾三儿子王东来回忆:1962年左右,家里曾收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寸黑白照,还有一封邀请父亲到北京疗养的邀请信。父亲看过信沉默了好几天,最终还是把信封锁在了自己的箱子里,说:“现在我什么都干不了啦,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占国家便宜。”从此,父亲再没有提过这件事。
1973年10月,王麟趾因肺病在县人民医院去世。去世后,中共渑池县委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其遗体安葬在县烈士陵园。
王麟趾信仰坚定,参加革命28年,征战21年,保卫过毛主席、陈毅等多位首长。他信仰坚定,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换来新中国的成立。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为党和国家奉献一生,无怨无悔。英雄无言,不负此生!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英雄!
参考资料:《渑池县志》和王麟趾儿子王东来、继女婿杨成伩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