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抗战时期的红色据点——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

发布时间:2020-09-03 点击量:5593 来源:原创

 

编者按: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县史志办在仰韶今古网站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专栏,从91开始推送。

第一部分:抗战遗址简介。

第二部分:抗战老兵。

第三部分:优秀纪念文章

       敬请关注

今日推出

 

 

抗战遗址简介

(二)

抗战时期的红色据点——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

 

  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有:兵站站部、刘少奇旧居、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等三处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一)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    

 

 


        :渑池县城关镇小寨村

建筑占地面积: 220平方米

保护范围面积: 260平方米

形 成 时 间1938

利 用 时 间:1963——     

        :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保 护 级 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使 用 单 位:文化局 

       属: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途:教育场所

建 筑 材 质:渑池兵站为长方形类四合院,砖木结构房。

现状及布展情况: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小寨村一所四合院内,座北面南,东、西、北三侧均为民居,东侧贴墙有一便道,南侧为临仰韶大街一层平房商店。保存完整,为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单檐硬山建筑,屋顶为小青瓦。复原再现了接待室、警卫排室和会议室,会议室又称抗日救亡室,有版面两块:兵站机构和任务、兵站的建立,军需物质运转线路图和抗日战争形势图。在兵站战士住室还开辟了一个廉政教育展室,内容为历史上的廉吏和廉政故事。  

该遗址形成的历史背景:1938年春,豫东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河南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党政机构迁到豫西南地区,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亦由郑州迁至洛阳。洛阳便成为河南军事、政治的中心。中共中央为便于和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建立直接的上层统战关系,决定在洛阳设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中央军委统战部负责人刘向三承担这项工作。193810月,刘向三带领一批经过长征、有战斗经验的军事干部和一个警卫排共50多人,到达洛阳。经过再三协商,才设立了“十八集团军驻洛阳通讯处”。通讯处设立后,由于洛阳特务活动猖獗,工作开展受阻。刘向三经过反复考察后,认为离洛阳不远的渑池处在陇海铁路和南韩公路的交汇点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渑池对八路军也十分重要,向东经洛阳通讯处可达新四军八团后方留守处确山县的竹沟;向西经西安办事处可达革命圣地延安;南可进入便于开展游击战争的伏牛山区;向北沿南韩公路可达黄河渡口,通往山西第二战区。占据这个小县城,可为各部军队转运物资。刘向三向十八集团军总部作了“在渑池建立兵站”的请示,获准后,刘向三亲自带人与国民党渑池县政府县长李树德交涉,李树德非常支持建立渑池兵站,并为建立兵站提供了许多方便。

1938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在县城东关小寨村建立。渑池兵站组织机构的沿革可分为两个阶段。193811月~19393月为第一阶段,这期间兵站归属洛阳办事处领导,站长忽兆麟,副站长徐世奎,站部有文书、通讯员、警卫排、炊事班,共有50多人;19393月~19406月为第二阶段,这期间渑池兵站归属垣曲县关家第二办事处领导。站长李鹏,副站长李平,站部仍设有文书、通讯员、警卫员、炊事班、警卫排等,包括饲养马匹的人员共有50多人。    

    渑池兵站的主要工作:渑池兵站初建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军事,加强训练,一旦豫西沦陷,即为武装斗争做准备。由于抗战形势有变,日寇一时无力西犯,兵站的工作重点也有所改变,主要是:为抗日前线运送物资、弹药等军用物品;掩护、护送延安和山西太行前总的来往干部;利用兵站的合法地位掩护共产党在渑池的一切活动,开展统战工作。从兵站建立到撤离共接待过往干部1000余人。邓小平、杨尚昆、宋一平、刘少奇、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印度援华医生巴苏华、柯棣华等先后都在渑池兵站停留,由兵站护送到抗日前线。19405月,兵站奉命撤离,站长李鹏带领部分战士首先返回延安。7月,剩余人员全部撤回八路军总部。 

(二)刘少奇旧居

 


        :渑池县海露大街95

建筑占地面积:540 平方米

保护范围面积:560 平方米

形 成 时 间1938

利 用 时 间:1963

       :革命领导人故居

保 护 级 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利 用 级 别: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使 用 单 位:文化局

       属: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途:开放参观、教育场所

建 筑 材 质:刘少奇旧居为二进院,砖木结构房。

现状及布展情况:刘少奇旧居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海露大街95号路南王家院内,座南面北,门前为海露大街,东、西、南三侧均为民居。保存完整,为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单檐硬山建筑,屋顶为小青瓦。共设党性考验、党性修养、党性展现和党性锻炼为名称的四个展室  

三个复原住室分别为刘少奇住室,秘书:栗在山、副官:李拓住室,兵站创立人:刘向三住室。建设了修养墙、电子翻书器、电子触摸屏、刘少奇浮雕像,全身雕塑(玻璃钢),半身雕塑(汉白玉),陈展版面33块,展柜18个,照片190余幅,实物90余件。整体布展以红色为基调,突出红色修养的主题,采用照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陈展方式。   

该遗址形成的历史背景:1938929116,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为适应新阶段的要求,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为及时传达贯彻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9381123,刘少奇(化名胡服)由延安出发,带领秘书栗在山,副官李拓,电台机要员田畴、熊景钊,会计郭金林,保健医生钟毓,警卫人员苏登科、王炳忠、卢佑德、严昌辉等17人,于1128到达渑池。刘少奇在渑池期间主要做了三项重要工作,一是主持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听取豫西各中心县委的汇报,结合豫西斗争形势,为迎接抗战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指示,给豫西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根据形势需要,调整了党组织;三是组织部署豫西地区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为豫西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干部。同时,他还主动接触一些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官员,帮助地方党组织做好统战工作。刘少奇在渑池期间,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起草了党建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提纲,并在第一期党训班上首次宣讲。刘少奇在渑池工作了近两个月时间,1939122离开渑池到洛阳。 

    

(三)       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


 

        :渑池县海露大街

建筑占地面积:35 平方米

保护范围面积:50 平方米

形 成 时 间1938

利 用 时 间:1963     

       :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保 护 级 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使 用 单 位:文化局

       属: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途:教育场所

建 筑 材 质:特委会旧址是一所三间相通的砖拱窑洞。

现状及布展情况: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海露北街24号院内一座普通的砖拱窑洞里,窑洞座背面南,上方北侧有一东西向道路穿过,东、西、南三侧均为民房。保存完整,处于民居院内北侧砖拱窑洞里,为砖石结构,一洞三室,中间一门,东西各开一窗,面积相当于民房三间。窑洞内复原展示了会议场景,有刘少奇半身铜像一座。  

该遗址形成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指导豫西地区党的工作,19381220,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豫西特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兼统战部长王志杰、宣传部长郭晓棠、组织部长席国光(又名纪西)、妇女部长吴应先(又名吴平)、青年部长吴祖贻,还有新密、灵宝、洛宁、偃师等中心县委和豫西一些重点县委负责同志共30多人。参加会议的人都于前一天赶到渑池报到,当时党的活动在渑池仍是地下状态,为了保密和安全,特委要求大家吃住都在窑洞里,不许随意外出。会议由刘子久主持,刘少奇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他还讲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特别讲了豫西的抗战形势:指出地方党组织应随时做好准备,在地方沦陷后,立即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同时要大力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要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善于和友党、友军与地方人士交朋友。会后,刘少奇听取了豫西特委和各中心县委的工作汇报。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豫西斗争形势,刘少奇作了六条指示:一是积极组织武装力量,准备日寇侵占豫西时,开展游击战争;二是大力发展党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各县的党组织;三是注意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四是根据中央指示,改组调整党组织;五是要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培养训练一批骨干力量;六是要向抗日根据地输送大批进步知识青年。

最后,刘少奇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将下属的五个中心县委改为五个地委。任命刘子久为中共豫西省委书记,王志杰为副书记兼统战部长,刘向三任军事部长,席国光任组织部长,吴祖贻任青年部长,吴应先任妇女部长,王吉仁任秘书长。其中洛宁地委领导洛宁、渑池、宜阳、新安四县党的工作,地委书记韩达生,组织部长曲乃生,统战部长贺崇升。为了保密决定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作为偃师、洛宁、灵宝、密县、临汝五个地委的秘密代号,以便联络工作。这次会议历时7天,于19381226日圆满结束。渑池会议的召开,对豫西地区的抗战工作、党组织的发展,建立扩大抗日根据地,培养党的地方干部,以及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都起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