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方志编纂 > 理论研讨

撰写《仰韶村遗址及仰韶文化》的体会

发布时间:2008-08-26 点击量:6943 来源:原创

 


  《渑池县志》于1991年终于正式出版了。在庆贺《渑池县志》出版的同时,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总结经验,以利于下一步修志,我就谈一谈在《渑池县志》中编写《仰韶村遗址与仰韶文化》篇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一、显现仰韶文化部分在志书中的位置
  在撰写《渑池县志》时,我们遇到了如何对待仰韶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渑池县仰韶村是仰韶文化的首次发现地,仰韶文化的内容应当写在文物胜迹篇中古文化遗址章中的一个小节里。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发现就仰韶文化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和知名度而言,这样的编排显然不太合适。众所周知,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同时期很强大的一种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华夏民族,最早就发迹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他人了解到华夏先民在少年时代的概况;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并从此开始,把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在仰韶文化发现之前,有些外国学者或传教士曾宣扬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没有自己的石器时代,后来的中国文化乃至人种都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仰韶文化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石器时代的遗存,而且还是相当发达的。这在学术界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对于仰韶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浓墨重写,没有理由不把它放在志书的突出位置,经过反复论证,请教专家学者,学习有关理论,我们的观点逐渐得到统一,决定把仰韶文化的内容从三十三篇文物胜迹第二章古文化遗址中提出来单独设立《仰韶村遗址及仰韶文化》篇,并把此篇置于《渑池县志》第三篇。这样做的效果既显示了仰韶文化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渑池县的地方特色。
  二、如何写好仰韶文化部分
  在认准要突出仰韶文化地位时。如何编写好仰韶文化就成了重要研究课题。这一部分的学术性相当强,作为一名对仰韶文化一知半解,研究不多的编纂人员,不认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就无从下手。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各种学术论文、调查报告、讨论会纪要等资料,并加以总结归纳,列出编写提纲。我们认为要想写好仰韶文化篇,必须把仰韶文化的概貌尽可能地理清楚。首先我们从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发掘、出土文物种类、命名写起,然后写对仰韶文化的研究、写仰韶文化在中外考占界的影响以及对仰韶村遗址的管理和保护。
  为了让读者对仰韶文化了解得更全面,我们还把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的概况、研究成果以及收集到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仰韶文化研究发表过的论义、报告目录写到仰韶文化篇中,供读者研究仰韶文化时查阅。
  在编写“仰韶文化概况”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专家学者们对仰韶大化的经济形态、文化类型、年代分期、文化源流、埋葬制度、社会性质以及仰韶文化与邻近地区的原始文化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何下笔呢?经过斟酌,我们认为,作为志书。就要客观地、真实地反映问题,是什么就写什么。学术研究讨论中,对一个问题认识不一致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学者、专家的不同观点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例如,有关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学者们的认识各有干秋。我们在编写时是这样证述的: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60年代初曾展开过热烈讨论,主要依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房屋结构、墓葬的葬式以及随莽品的有无等资料,从社会分工、婚姻形态以及私有制的产生与否等问题的探讨来论述其社会性质。当时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属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另一种意见认为属父系氏族社会。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占少数。60年代以后,随着田野考古资料的日益增多,赞成父系说的越来越多,从目前的情况看,除还有少数学者仍坚持母系氏族社会的观点外,多数学者认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早期已进人父系氏族社会,这个问题目前还在研究中。
  这样编写的目的是既反映了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的概貌,也记述了对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研究的不同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