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史志博览

浅谈曹端及其思想

发布时间:2010-07-01 点击量:12213 来源:原创

 

  在全国四大古衙之一的山西霍州州衙中,有一个渑池人受到了永远的纪念:他的汉白玉塑像树立在州衙,他的为政“公廉”语录大书在身后的墙壁上,他的事迹和思想多次受到国家总理朱隆基的推崇,而被醒目的州衙广告栏中所宣传,霍州市为研究、宣传、继承、发扬他的思想而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会,他是谁呢?他就是明朝初期理学之冠——渑池人曹端。作为渑池人,不可以不了解曹端,研究理学,研究渑池文化,不可以不研究曹端及其思想。

  一、曹端的生平
  曹端,字正夫,号月川,学者称其为月川先生,明代河南渑池窟陀里(今渑池县仰韶乡曹滹沱村)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卒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其先山西平阳曲沃闫村(今山西曲沃县东闫村)人,本姓杨。到他的五世祖杨嗣时,奉父命过继给舅家,遂改姓曹。六世祖曹庆,迁垣曲葛伯寨,七世祖曹仲和,迁永宁杜寺沟(今渑池县果园乡杜寺村),到他的祖父曹伯达时,才迁移定居在渑池窟陀里。他父亲叫曹敬祖,早年失去了父亲,因贫穷入赘渑池邵家。明洪武九年正月十三日,母亲邵氏“感修竹之祥”而生曹端,曹端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
  曹端自幼聪敏过人,五岁时,随父亲到学堂去,看见《河图洛书》图,就问学堂先生。回到家,就画图问父说:“和书上一样吗?”学堂的先生和父亲都认为曹端是上学的好苗子。曹端八岁入里学,勤奋好学,刻苦读书。曹端十七岁时,家里为他建一书房,以陈经籍,曹端就写了一副对联:“勤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苦,不苦如何通古今?”把书房命名为“勤苦斋”。十八岁时为秀才。他学习理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从自身做起,读宋朝理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地说:真理就在这里了!于是把研究理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责任,专心致志,座位下脚踏的地方,两块砖都磨透了。时人赞扬他“先生读书,自朝至夕,手不停披;自暮达旦,心无外慕。"遂学业成就,博通古今。
  明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八月,曹端33岁参加乡试(省级科考),名列第二,第二年即永乐七年二月又会试(全国科考,)南宫,登乙榜第一。朝廷任命他为山西霍州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当时,士大夫皆耻于当教官,而钻营他职。明朝官员俸禄很低。学正当时是未入流,月俸三石,折合现在360斤粮食。而曹端欣然上任,访得本郡有学行的学者李德,一同给学生授课,州学生无不心诚悦服。曹端四十三岁那一年,父母双亡,曹端回渑池安葬父母,并在墓地筑庐守孝六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春,曹端守孝期满,朝廷又任命他为蒲州学正,曹端诲人不倦,“教授霍蒲,未尝分毫倦怠,虽隆冬、盛暑,不冠带不见诸生,有所叩问,辄据事理答之,虽夜必兴,虽食必辍,其俯而就之如此。”洪熙元年(1425年),曹端蒲州期满,吏部考绩,霍、蒲二州学者上书朝廷,争留曹端。当时因为霍州奏书先到,曹端就继续留在霍州任学正。曹端排斥异端,昌明正学,四方学者,闻风向慕。当时的西蜀(今四川)、山东、山西、河南、直隶(今河北)、太原(今山西)相续来学者,又几百人。“一时方岳重臣至郡敬谒,均不敢以属吏待。”甚至郡里农夫樵人,都知道曹端的名字,而佩服曹端的学行道德。明宣宗宣德九年,曹端逝世于霍州学正任上,年五十九岁。他的学生服心丧三年,霍州的老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里充满哭声,就连孩子们也痛哭流涕。曹端家因清贫,不能回到故乡安葬,于是就葬在霍州。
  曹端生五子,长曹琇,字如玉;次子曹珮,子用玉;三子曹琰,字廷玉;四子曹璟,字良玉,后官渭源县令;五子曹璐,字美玉。
  13年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翰林院编修(正七品)黄卓庵因公事路过渑池,拜谒曹端祠堂,问曹端墓在何处,有人说:在霍州。黄卓庵感叹说:“老先生一代名儒,他的魂魄难道不思念故乡吗?”于是慷慨解囊捐资,嘱咐县令及曹端的长子曹琇等,把曹端遗骨从霍州而归葬于渑池,葬于窟陀里(今曹滹沱村东)。
  后世评价:
  1、明朝理学之冠。自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儒之后,至元朝佛教、道教为官方所重,到河南许衡、洛阳姚枢讲道苏门,才使理学在北方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官学。元末明初,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也以理学为正统,但采取了实用主义和专制态度,如尊孔反孟(因孟倡导“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士大夫能为我用则用之,不为我用,则杀之;后来其四子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起兵夺取帝位,触犯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其所建立的新王朝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一度出现紧张局面。在此形势下,明初的知识分子能继承理学,使之延续,实属不易,能躬行实践就更不容易了。而曹端恰恰就在此形势下,担当此任,把延续、传播、研究、发展理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任务,并且身体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清朝咸丰年间河南巡抚瑛棨曰:“当明洪武、永、宣年间,兵革甫定,大道沦夷,学士大夫不复知有身心事矣。曹端崛起其间,毅然以斯道为己任,笃信好古,身体力行,务研性命之精,以上溯乎濂洛关闽,举世翕然,仰若山斗。论者谓:明初经济之才,莫若刘基,而道学之传则自曹端始。”(见《曹端集》附录四从祀录》)曹端被后人誉为明初理学之冠,当之无愧。
  2、一代真儒。
  (1)守己以正,品德高尚。曹端昌明理学,身体力行。他的弟子蒲州谢琚写了墓志铭赞扬他说:“先生修己教人,动合礼法。一言一行,皆有规矩。一动一静,尽合准绳。”又说:“先生自少喜谈人善,恶称人恶。有称人善者,喜动颜色,问其颠末,记念不忘,乐善之诚也;见有称人恶者,则佯若不闻,或以他言以沮之,终身不以语人,忠厚之至也。”有一次,曹端在书馆里丢了两匹绢,同舍人都感到很惊讶,曹端却若无其事地说:“有人丢失,有人得到,不足介意。”同舍人说:“有线索,应该告官啊!”曹端说:“告官则让那个人一生如何做人?两匹绢小物件,而坏人名声,不能这样做啊!”
  (2)安贫乐道,治学至勤。蒲州谢琚在墓志上说:“先生平生,衣取蔽体,食取充口,目不观非圣之书,口不谈非圣之言,未尝一日闲也。夜分乃寝,鸡鸣而起,诸子侍立左右,肃恭不殆。”又说“先生读书,自朝至夕,手不停批;自墓达旦,心无外慕。冬不炉,夏不扇。不饮酒,不啜茶,盖其性然也。”人称之“理学真儒。”
  (3)乐于助人,教化百姓。永乐八年,霍州灾荒,贫困的老百姓没粮吃,曹端劝县令开仓赈灾,存活甚众。他还还把自己微薄的俸禄周济贫困的学生。二十余年执教生涯中,资助了多少赶考的士子和有困难的人。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先生接人温和,不较短长,不计货利,一以诚心与之,故贤者慕焉,愚者化焉,虽妇人女子,走卒樵夫,皆知先生名而德先生德,其德化之感人深矣!”《曹端年谱》记载了霍州的樵夫拾金不昧的事。“霍州有樵者,鬻薪获米,误得金钗,明日还其主。或曰:辛苦得金钗,何轻也?樵者曰:曹郡傅,有道人也。以有道者倡教吾霍,可不知化乎!先生(指曹端)闻之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访其姓名入郡志。”

  不公正的是,明正德中,兵部“尚书彭泽、河南巡抚李贞请从祀孔子庙堂,不果。”后人称其原因是“位卑而徒寡”。直到清咸丰十年四月,曹端才被朝廷蒙旨允准,从祀孔庙。
  渑池曹端遗迹,渑池曹滹沱村东尚有曹端墓及碑,曹端祠堂,被渑池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渑池县城有曹端故庐,后被建为曹端祠堂,又建号房十数间,也为《正学坊》。(旧址在今城关派出所)
  二、曹端的理学思想及实践
  曹端是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教育家。他学宗朱熹,一生笃志研究,学务躬行,博学多识,著述甚多。其主要理学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二卷和《西铭述解》一卷;《〈孝经〉述解》《四书详说》《存疑录》《儒学宗统谱》《性理论》《家规辑略》《夜行烛》《拙巢集》《训蒙要纂》《录粹》《月川语录》等,他的其他著作还有还有《月川图诗》《月川诗文集》等。基本形成了曹端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他不但继承和拓展了理学的道德学说,而且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风格。他的理学思想突出有三点:
  1、继承了宋代理学思想并有新见解。
  曹端的理学思想,以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为宗,尤其尊崇朱学。那末,我们就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宋代理学四大学派。
  (1)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湖南道县人,历任州县地方官,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院讲学,时称濂溪先生,被誉为理学鼻祖,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他的学派简称濂学。
  张载,(公元1020—1077年)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主要著作有《正蒙》<包括《西铭》《东铭》>《理窟》)他的学派简称关学。
二程: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河南人,世称明道先生,主要著作有《识仁篇》《定性书》。程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主要著作有《易传》和《春秋传》,他们的学派称洛学。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定居于福建建阳,世称晦庵先生,他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他的学派被称为闽学。
  他们吸收了佛、道思想,使经学哲学化,以义理论证伦常,以适应宋王朝巩固集权统治的需要,宋理学其主体,是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的理学。他们吸收了佛道中的某些思想因子,继承、发展、完善了儒学思想,建立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他们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生社会的演进、变化遵循着一种固定的秩序。而太极是宇宙万物和人世道德的本体,太极通过内在的动、静与变化而产生阴阳五行,继而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而人世的伦理道德也在这一化生过程中得以确立。他们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反映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进步思想倾向。
  曹端读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和张载的《西铭》(按:太极图、通书、西铭各书,都由朱熹作注》,叹道:道在是矣。(《明史·曹端传》。潜心研究理学,不为“科举之学縻之”。曹端虽然宗奉程朱学说,但所学“不由师传,特从古册中翻出古人公案,”(《明儒学案·师说》)。明朝黄宗羲赞扬曹端“以力行为主,守之甚确,一事不容假借,然非徒事于外者,盖立基于敬,体验于无欲。其言,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之大路。诚哉!”(见明朝黄宗羲撰《学正曹月川先生端》)
  曹端象孔子及其后世的大儒们一样,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一面研究,一面讲授,他流传于世的主要理学著作,象《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二卷》《西铭述解一卷》等,都是“大书周说而分布朱解,倘朱解之中未易晓者,辄以所闻释之……用便初学者之讲贯。”也就是说,都是他的理学讲义。因此,曹端很少有专著。但并曹端不盲从,在读书讲论中,发现他所推崇的理学著作中有错误或疑问的,他都一一列出,并写出他的新见解。如《存疑录》《太极图述说·辩戾》等。
  曹端在五十六岁那年,作《川月交辉图》来比喻《太极图》之精妙。图上天上一月,川中九月,取月映川水之意。并作诗一首明之。诗曰:“天月一轮映万川,万川各有月团圆。有时川竭为平地,依旧一轮月在天。”曹端以月喻统体之太极,以川中之月比喻各川各具有太极,说明太极之理就像天上的一个月亮,而地上无数江河水中映出的月亮就是万物之理,而天上之月是万川之月的根源,万川之月是天上之月的完整体现。形象地比喻了理学上“理一分殊”的哲理,也就是今天我们哲学上所讲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的原理,亦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曹端也因之自称“月川子”,他的弟子则称他为月川先生。
  2、曹端的理学家施政“公廉”思想。

  曹端虽然是一个小小学正,然而也处处事事以公廉为铭。他在霍州任十六载,在蒲州四载,皆以以“公廉”为政,“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明史《曹端传》)史载,有家长和学生送礼,他一概不收。学生或郡人有困难,他马上出俸相帮。州官理事不公,他敢入衙相辩;遇到灾荒年,他便入州署劝州官开仓放粮。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曹端的弟子霍州郭晟,科举中举,被朝廷任命为西安府同知。当时,曹端已改任蒲州学正。郭晟上任时,取道蒲州面谢老师并拜求为政之道。曹端回答他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说为官者,只有处事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明察,老百姓才能听从政令,不敢怠慢。为官者只有廉洁,才能树立权威,下面的贪吏们才有所畏惧,不敢欺骗上级。郭晟牢记老师的为政教导,当作座右铭,“历九载以公廉称”,深得人心。后来被兵部尚书王某举荐为西安知府。
  曹端曾经三次到西安府担任陕西省科举考官,为国家录用人才。历来都是公平取士。曹端曾经对同事说:“取士要在公平,譬如盖房,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有一次,有一个考生拿着某要人写的书信去拜谒曹端,要求关照。曹端看罢,提笔写一首诗,干脆果断地推辞并回答他说:“天道原来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抡才若不依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其人惭愧而去。从此,再也没有人写书信来开后门了。有一次,曹端在试院,既定高下,束其卷,大书曰:“至公无私,鬼神鉴察。”主持科考的大臣参与改卷的同事们,知道后无不佩服和赞扬他。
  曹端的公廉说传出后,不久即被明朝各级官员作为“官箴”,刻于石碑,作为座右铭。据考证,曹端的这则名言,曾由明朝山西巡抚年富(安徽凤阳人后任户部尚书)在后加“公生明,廉生威”六字,作为官箴。后被人用楷书刻碑树于泰安府内,成为我国最早一块官箴刻石。直到今日,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许多会议上仍然再三推荐曹端的“公廉”名言,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务必牢记并去身体力行。
  三、曹端的无神论与破除宗教与世俗封建迷信思想。
  曹端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被世人所极推重之。
  宋朝理学家们,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传统,(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借助于宗教信仰,而充分肯定精神生活、道德修养的重要。不相信有意志的上帝,不信灵魂不死,不信来世彼岸,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力求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曹端继承了宋理学的优良传统,他二十岁时“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明史曹端传》。
  谢应芳(1296—1392),字子兰。曾筑室号“龟巢”,故自号龟巢。常州府武进县人。元明之际教育家、学者、诗人。其最著名的著作是《辨惑编》。《辨惑编》的主要内容是反佛、道,这也是理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这既是他个人思想体系的体现,也是理学的合理内核在常州地区的传承。   谢应芳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他斥老、庄、仙、佛(此处所言老、庄,非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而是被道教改造过、并奉为道教之祖的老、庄)之说为异端,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认为“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辨惑编·异端》)。谢应芳还以明天历年间大疫为例,大疫来临,病人众多,凡“务求医药,不事祈祷”者,大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却都死掉了。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佛道的虚伪性。
  曹端自己说:“余二十岁得是书,如获重璧,力行不怠,虽寝疾出外,未尝释手,盖喜其明正道,闢邪说粹然一出于正者也。”(《明史。曹端传》)可见谢应芳及其《辨惑编》对曹端影响之大,使他成为了明初坚定破除世俗封建迷信的躬行实践者。其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代表著作,有《夜行烛》《家规辑略》。另外,明代张信民编纂、清代渑池知县张璟裁定的《曹月川先生年谱》中,也记载了许多曹端破除世俗鬼神迷信的事迹和史料。

  (1)不信佛教、道教。曹端一生以佛、道为异端,他从维护儒家正统思想出发,坚决反对佛道宗教,认为“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意思是说,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社会人类发展的规律;道家把虚无作为教义,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的父亲曹敬祖,好行善,信佛道。曹端就说服父亲,又写《夜行烛》一书,劝导父亲。意为人处流俗中,如夜行,视此则烛引之于前矣。”(明黄宗羲撰《学正曹月川先生端》)父亲欣然听取曹端的建议,从此,再不信佛道。
  曹端又善于说理,以理服人。有一次,曹端从学宫回家,乡人知道他不信神佛,就故意让一个深通佛典的老和尚向曹端问难。
  和尚说:你秀才学习勤奋,孝顺父母,但不信奉神佛,不太完善吧?
  曹端回答说:信奉神佛又能怎么样呢?

  和尚说:佛祖主管生死轮回,神灵主管祸福,信奉神佛就能报本呀!
  曹端说:世间万物都是生于大自然,世上人人都来源于自己的祖先。因此,人要敬天而不能违背礼制,要尊崇祖先而继承其志,这才叫报本。如果事奉神佛而言行违背礼制,怎么说是报本呢。而且佛法是从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国的,汉朝距离上古开天辟地时已数千年。难道汉朝以前无轮回,汉朝以后才有轮回吗?现在尊奉的神灵如关某、李某,皆汉朝人,难道汉朝以前无神灵主管祸福,汉朝以后才有神灵主管祸福吗?
  和尚说:生死轮回不可逃,只有佛祖才能救助你;信奉佛祖的升天堂,不信奉佛祖的入地狱,不可不信啊!
  曹端说:人活着是一口气。人气聚,则人生,人气散,则人死。这好像必然有白天黑夜一样。难道有人死后而复生为人,生而又死为鬼,往来不止,轮回转世的吗?天堂如果没有也就罢了,如果有应该叫君子登。地狱没有就罢了,如果有应该叫小人下。假如不分君子小人,如果能事奉佛祖,一概上天堂。如果不信奉佛祖的,一概下地狱。世上决没有这样的道理!而且所谓的天堂、地狱在那里呢,自古至今,谁人见过?不过僧家假设有吓唬愚蠢的人罢了!假如让人人都信佛,世上就没有夫妻关系家庭了,乾坤之内不过百年就没有人类了,佛家将在何处安身与施教?所以说:“我道如依三界说,乾坤不过百年空。”
  和尚无言对答,停了好久,又说:你说神佛都不应该事奉,为什么历朝历代还要设立教门,广盖庙宇,崇祀祭典呢?
  曹端答道:佛教本来是出自西方,本意是想教化西方人的,让西方人事奉的,我中国人能事奉吗?所以,唐朝韩文公韩愈在《谏佛骨表》中说:对付佛教,应该让其出家的人还俗为民,烧掉他的佛典,把寺庙分给没有房舍的穷人去居住。让人们都知道中国先王传统之道,按先王之道而去做。……那个佛家呀荒诞地提出什么生死轮回说,惑世欺民,这是泯灭天理啊!抛弃妻子儿女,离开父母双亲,说什么出家,这是泯灭人伦啊!虽然事奉神佛,不能够挽救他们泯灭天理、泯灭人伦之大罪,这能谈到报本吗?如果想报本的话,就应该放弃他学习的佛典,回到他的老家,拜见父母于堂上,祭奠祖宗于地下,娶妻生子,来继续宗祀。向国家缴纳赋税,在社会遵守礼法,在家庭上孝顺父母,下养活妻儿。这才是所谓出幽谷而迁乔木啊!你想想看,报本的道理,除了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呢?
  和尚默不作声,好久才说:“你秀才的话是对的,痛惜我年老,不能这样做了!”说罢,低头叹息,以杖击地者久之。
  曹端临终前说:我一生不喜欢佛教、道教,反对搞佛教超度道场和道家斋醮法事,厌恶他们危害儒家之正礼。我死后一定要儒家之礼葬之,不要搞佛道那一套。
  (2)不信鬼神。在崇信鬼神的明初,曹端不信鬼神,他在做学生时,就上书渑池县令,请毁淫祠,县令让曹端指导此项工作,全县毁淫祠百余处,只剩下大禹庙和雷公庙,及四时社谷坛。
  因他不信鬼神,受到了不少人的责难和疑问。
  永乐十九年,曹端到河南府(今洛阳市)去。河南府的官员们早已听说曹端的大名,未识其面,聚而观之。
  有人就问:举世大家都崇信事奉鬼神,唯独你先生不信,这是为什么呀?
  曹端回答说:好比说我们河南府郡守清正廉洁,整个河南府的官民都很敬重佩服他。但是有一个人拿着金银细软,敲锣打鼓,想来贿赂郡守,要求免除赋税和差役。应该怎么看待他的行为啊?
  群吏都惊奇地说:“如果这样,是来讨死的。”
  曹端说:今天的人们谄求鬼神,使神灵来按照自己意图来达到自己的非分之想,也是讨死。祈求的不是对象,怎么能这样办呢?假设有一人犯了盗窃罪,一人犯了杀人罪,官府追求很紧,二人各拿着金银珠宝,趁着天黑求见郡守送礼免罪,郡守可以收了礼而放过他们吗?今天有的人不务为善,作为臣子的不忠于朝廷,作为子女的不孝顺父母,作为弟弟的不友爱兄长,作为妻子的不顺从丈夫,积恶有罪,天理不容,乃谄求鬼神,来求取他的非分之想,在乡广建淫祠,欺骗诱惑乡人,在家供奉神像,早晚烧香奉献。如果没有灾祸,他就说,“这是事奉神灵的结果。”如果有什么不测,他会说,“这是对神灵恭敬不到位而导致的。”只知道依靠鬼神来保佑,而不去学习修养而多做善事。如果有神,神本正直,怎么会安享人间祭祀而贪赃枉法呢?
  河南郡的官员们都很感慨佩服他的见解。
  (3)修造不避太岁和土旺。永乐二十年,曹端任蒲州学正。“修治学垣,不避太岁。时蒲学垣倾圮,先生命人修筑,门人某曰:“太岁在东,未可修理。”先生曰:“东家之西,西家之东,太岁何在尔?欲避之乎?夫太岁,天上岁星也,岂人间家家户户皆有一太岁也?”命亟修之。”
  “修理公廨,不避土旺。先生修理公廨,有言土旺者,先生曰:“土旺不用,反用衰土乎?且土旺不动土,水日不饮水乎?火日不吹火乎?金日不炼金乎?木日不折薪乎?五行在天地间,木旺于春七十二日,火旺于夏七十二日,金旺于秋七十二日,水旺于冬七十二日,惟土无专气,无定位,故四季总得七十二日,是五行各旺七十二日而成一岁功也。五行一理而已,土旺于金木水火之旺也。今于金木水火之旺皆不避,独与土旺深避之,何惑之甚也!”闻者叹服。((见《曹端集·年谱)
  (4)不信风水。“劝族人勿用堪舆术。(族人)有欲用风水营葬者,先生力诋其非,以诗讽之,曰:“葬家风水果何由?举世滔滔苦难求。我道如依风水说,阴阳个个做王侯。”(见《曹端集。年谱)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曹端思想体系,不仅是先秦孔孟儒家思想的传承,更是宋代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的现实中也还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参考书籍:
  1、中华书局2008年10月出版的由王秉伦点校的《曹端集》。
  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的《明史》。
  3、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杨荣国主编的《简明中国思想史》。
  4、金城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秦文峰编写的《感受中国传统》。
  5、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2月出版王月喜主编的《曹端研究文丛》之一。
  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的郭莹主编《中国文化讲习录》。
  7、牛力达2005年12月出版的《寅耕斋自印书稿之十三·新编一代真儒曹月川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