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仰韶文化研究的五个阶段
发布时间:2008-08-28 点击量:13355 来源:原创
自1921年,安特生对仰韶文化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和研究开始,到2000年,经过80年仰韶文化考古研究,几代学者的努力,已调查发现遗址5000多处,试掘或发掘过的遗址200多处,揭露面积19.4万平方米。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已发表或出版调查发掘简报、报告200多篇,各类研究文章500多篇。其成绩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研究中,最为突出。
从1921年起,共八十年仰韶文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921~1931年为仰韶文化研究的调查发现阶段。这一时期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时期。1921年,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道发掘了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命名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安特生1923年出版了研究仰韶文化的第一本著作《中华远古之文化》。在甘青一带调查又于1925年整理为《甘肃考古记》。这一阶段中国学者独立完成最重要的调查发掘是李济等人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31~1937年为仰韶文化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重要调查或发掘有后岗遗址、高井台子遗址、大赉店遗址、刘庄遗址、同乐寨遗址以及郑州和巩义间诸遗址、陕西关中诸遗址等。这一段的考古研究重在理清小屯与龙山、仰韶与龙山的关系问题。
1937~1949年为仰韶文化研究的缓慢进展阶段。这一段的仰韶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主要集中在陕甘青地区。吴金鼎在论文《中国史前陶器》(1938年)中,第一次对中国史前陶器进行了专门研究。吴金鼎和刘燿等学者还认识到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的事实。纠正了安特生关于齐家期和仰韶期相对年代划分的错误。安特生对中西史前文化的关系的新认识,集中反映在《中国史前史研究》(1943年)一书。
1949~1971年为仰韶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首先在黄河流域开展了仰韶文化遗址的大规模调查,发掘了一大批仰韶文化重要遗址。明确了仰韶村遗址包含了仰韶、龙山早期、龙山晚期和东周四个时期的遗物。对于安特生的甘肃仰韶文化六期说给予批判,理清了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说明了仰韶时期生产是以农业为基础、以畜牧渔猎为辅助来源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处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将仰韶文化暂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取得了学术界的一致同意。
1971~2000年为仰韶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阶段。这一阶段内全国普查出仰韶文化遗址5013处,发掘遗址144处。仰韶文化作为发现遗址最多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出土了丰富的发掘资料,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仰韶文化的研究,不论是综合研究,还是专题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